乘坐游览车穿行于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内,一片枯死的沙枣林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内的沙枣林。 图片来源:张掖市生态环境局甘州分局
为什么湿地公园里的树木还会枯死?公园的讲解员给出了答案,“沙枣树喜欢在干燥的环境中生长,但由于近十年来公园对于湿地的修复和治理,区域内地下水连年上涨,沙枣树根系常年浸润在湿润的泥土里,反倒违背了沙枣的生长习性,导致树木枯死。”讲解员告诉记者,“但是因为它们的造型奇特,我们便把它们保留了下来,成为‘怪树林景观’。”
这听起来或许有些凡尔赛。但这个位于张掖城北、黑河东侧的湿地公园既是甘肃省第一家通过验收的国家级湿地公园,也是黑河流域首家国家级湿地公园,拥有说出这番话的底气。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规划总面积为2.02万亩,分为湿地保育区、湿地恢复重建区和合理利用区等3个功能区,拥有保护完好的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1.5万亩,占公园总面积的72.8%。大大小小的湖泊点缀在绿地中间,空气清新,景色优美,令人流连忘返。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 图片来源:张掖市生态环境局甘州分局
“十多年前,这里还不‘长’这样。”张掖市生态环境局甘州分局局长杨宏年介绍,“以前对于这片湿地的保护力度不足,这里很多地都是荒土地、盐碱地,还有很多垃圾堆积于此。”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原貌。 图片来源:张掖市生态环境局甘州分局
在行进过程中,记者注意到道路两边有不少空置的农房。“这里是流泉村旧址。”公园的讲解员告诉记者,此前流泉村村民在此围湖造田,种植水稻,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湿地的生态。

流泉村遗址。 任靖 摄
2009年,张掖市在此建设湿地保护工程,流泉村村民集体搬迁,100多户村民搬迁至临近的流泉新村等地,让这片土地有了“喘息”的空间。
在此基础上,大面积的整治和修复工作就此展开。张掖市按照“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在张掖国家湿地公园重点组织实施了退耕还湿、水源涵养、水系疏浚、植被恢复、景观绿化等生态恢复项目,并借助亚行贷款湿地保护与治理项目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项目,有效改善和提升了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状况。
截至目前,当地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湿3163亩,恢复湿地植被5000多亩,疏浚渠系23公里、河道4公里,修筑围堰坝11道,形成湿地自然湖泊水面2800亩,建成木质栈道21.1公里、公园道路1.5公里、电瓶车道12.9公里、健身步道4.2公里,观鸟亭8个、景观桥18 座、宣教亭 20 座,配套完善入口广场、游客服务中心、观景亭廊、导览标识系统、动植物介绍标示、环卫宣教等基础设施。
此外,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积极利用园内湿地博物馆和祁连山科普教育基地两大宣教平台,坚持以自然为师,以培育湿地卫士为使命,每年组织开展面向社会公众的生态科普教育和以“双碳”目标政策措施、宣扬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等为主题的科普宣传与实践活动100多场次。“有近10万人次来到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感受自然、亲近自然,此举有力推动社会公众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张掖国家湿地公园也成功入选2022年绿色低碳典型案例(基地类)。”杨宏年表示。
如今,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已成为集生态保护、科研监测、科学研究、资源管理、生态旅游、宣传教育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湿地公园,并化身为我国典型的内陆河流域、荒漠化地区湿地生态系统及其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的示范区和展示张掖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提升张掖城市品位和对外影响力的亮丽名片,是拱卫张掖环境的加湿器、制氧机,也是张掖市民游客休闲娱乐的美丽后花园。
|